中心动态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中药学院抗病毒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中药紫花地丁抗登革病毒新机制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04日 16:03      来源:中药学院      点击:

   日前,我校中药学院赖小平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抗病毒权威期刊《Antivira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目为“Luteolin restricts dengue virus replication through inhibition of the proprotein  convertase furin”的研究论文。该文首次报道了中药紫花地丁主要活性成分“木犀草素”通过抑制宿主Furin蛋白酶而显著抑制四种血清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的复制,并且对登革病毒感染小鼠具有保护作用。“长江学者”,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建国教授认为,本次研究发现了中药紫花地丁抗登革病毒新机制,该机制可为其他药物的抗病毒研究提供新的药物靶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由我校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杜克大学医学院共同合作完成。

   《Antiviral Research》是国际抗病毒研究专业杂志,影响因子4.909,涵盖关于抗动物和植物病毒的药物、疫苗和免疫治疗等领域的研究。 该杂志成立于1981年,是国际抗病毒研究学会的官方刊物。

       目前登革病毒感染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该病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大约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其中约有50万人因患重症登革热需住院治疗,2万病人死于重症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登革热全球性传播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2014年,广东遭遇历史上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广东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42358例,其中重症病例20例,死亡病例6例。团队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对我省2014年登革疫情大暴发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不同血清型和基因型的登革病毒在广州共同流行,引起了2014年登革疫情的大暴发;同时研究还发现,广州不仅是登革病毒的输入地,而且已经成为了登革病毒的自然疫源地甚至成为其输出地区。研究结果发表在病毒学SCI期刊Virologica Sinica》上(Geng Li,2016,Molecular epidemiology demonstrates that imported and local strains circulated during the 2014 dengue outbreak in Guangzhou, China)。

 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控制传染性疾病最行之有效的措施,由于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病毒之间存在抗体依赖感染增强(ADE)效应,开发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非常困难,寻找抗登革病毒药物便成为治疗登革热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尚无获批准上市的抗登革病毒药物,临床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因此,寻找有效的抗登革病毒药物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赖小平教授团队前期对七十多种临床常用于治疗登革热的中药进行体外抗登革药效筛选,发现清热解毒类中药紫花地丁对登革2型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其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发现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在体外不仅能有效抑制登革1-4型病毒的复制,对体外抗体依赖增强现象感染模型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木犀草素并不能抑制病毒RNA或蛋白的合成。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宿主Furin蛋白在高尔基体对不成熟的病毒颗粒表面的prM蛋白进行切割,pr基团得以解离,因此产生成熟病毒颗粒。本研究发现,木犀草素通过抑制Furin蛋白的活性影响病毒的成熟阶段,从而减少具感染性的成熟病毒颗粒的释放。更令人振奋的是,木犀草素对登革病毒感染的AG129小鼠具有保护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小鼠血清中含有更多的不成熟病毒颗粒,表明木犀草素在体内也能影响登革病毒的成熟过程,体内体外实验具有一致性。

    近年来,中医药的独特疗效正为全世界所重视,如何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是每位中药科研人的责任与担当。赖小平教授研究团队从临床用药经验出发,结合中医药理论,利用通过活性跟踪指导分离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了中药紫花地丁具有良好的抗登革病毒作用,并首次发现其分子机制,为其他中药的抗病毒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示范。更重要的是,该研究成果为中药临床治疗登革热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助力中药抗登革病毒新药开发。